今日,經導管心髒瓣膜醫療器械“獨角獸”青雲醫療月“敲鍾”港交所,發售價格為每股33港元,開報40港元,截至新聞報道前,該股市值約150億港元。在認購階段,青雲醫療也取得312倍的超額股份。青雲醫療於2009年創辦,專門從事經導管心髒瓣膜產品的設計、研發及商業化。對於此次款項用途,據招股書透露,大約35.0%用作為集團的核心產品獲取資金,大約30.0%用作為其他產品及在研產品獲取資金,大約10.0%用於有關並購Keystone的代價繳付及為其他交易支出獲取資金,大約15.0%用於內部研究及╱或潛在並購,大約10.0%用於一般營運資金。
此前,青雲醫療獲頒七輪融資,其中少有青雲創投、紅杉資本中國和高盛等著名投資機構助力,淪為資本的寵兒。國產心髒瓣膜“獨角獸”青雲醫療的產品及在研產品乃為經導管植入而設計,以替換經常出現主要與主動脈瓣狹小以及肺動脈、二尖瓣及三尖瓣返流有關的功能障礙的心髒瓣膜(即TAVR、TPVR、TMVR及TTVR)。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,二尖瓣返流的全球患病人數估算由2018年的95.1百萬人減至2025年的108.6百萬人,及三尖瓣返流的全球患病人數預計由2018年的48.6百萬人減至2025年的55.9百萬人。
值得一提的是,青雲醫療自律研發的產品VenusA-Valve是首個獲得NMPA批準後的TAVR(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)產品,2017年在中國月上市。隨著首款TAVR產品的麵市,估算中國TAV市場按填充年增長率65.0%大幅度快速增長,由2018年的28.7百萬美元幅減至2025年的956.6百萬美元。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,按2018年TAVR產品植入量計,青雲醫療將近八成市場份額收益囊中,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79.3%,名列第一,是意味著的TAVR龍頭。而全球任何市場皆沒批準後TMVR或TTVR產品。
TMVR及TTVR產品的潛在市場相比之下小於TAVR及TPVR產品,該市場具備極大快速增長潛力。當前,青雲醫療在不斷豐富自身的產品組合,研發出有一個產品組合,涵括四個心髒瓣膜的經導管解決方案及主要設施產品。
青雲醫療預計,他們自律研發的TPVR在研產品VenusP-Valve發售後將淪為全球首個獲得NMPA批準後的TPVR產品、全球首個自體膨脹式TPVR產品及首個用作拒絕接受TAP化療後RVOTD患者的TPVR產品。並購也淪為青雲醫療大大擴展產品管線的方式之一。2018年12月,青雲醫療並購Keystone,他們在產品組合中追加一款正處於臨床階段的主要CEP裝置-TriGUARD3。營收單腿行駛,高昂的研發成本然而,青雲醫療產品管線不斷豐富的背後,預示而來的是高昂的研發成本。
截至2017年、2018年以及2019年前五月,青雲醫療的研發成本占到比分別為646.1%、90.8%、95.6%。因此,自正式成立以來,這也淪為青雲醫療仍然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。直到2017年VenusA-Valve上市,青雲醫療收益開始激增,但正處於單品運營狀態,其他產品仍未上市,主要來自銷售VenusA-Valve扣除,青雲醫療依然正處於虧損狀態。
2017年、2018年及2019年前五個月,VenusA-Valve的銷售收入占到比超過95.4%、98.6%及99.4%。2017年、2018年及截至2019年5月31日起至五個月,青雲醫療產生營收1816.4萬元、11534.8萬元、8620.6萬元;同期的虧損金額分別為8441.2萬元、5466.2萬元、8084.1萬元。青雲醫療預計,VenusA-Valve的銷售額近期仍將占有公司銷售總額的大頭,且無法確保VenusA-Valve的市場需求將按預期之後快速增長。有行業人士認為,青雲醫療產品25-30萬元的價格,對於大多數人來說,依舊偏高。
累計目前,主動脈瓣國內還加添了傑成、微創,與青雲漸成三足鼎立之勢。而瓣膜鼻祖Edwards目前還沒有轉入中國市場。前有逃走,後有猛虎,青雲醫療接下來該如何回頭?轉虧為盈又還須要多久?。